探讨中国和以色列的阅读状况
(现况)
中国在经济、教育、科技、军事和文化方面等蓬勃发展,是全球眼中的一大强国,甚至逐渐超越美国。正所谓“冰冻三尺,非一日之寒”,中国有如此大的成就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事,而是靠人民积极的态度和不断地创新,并在竞争中不断取得突破。
近年来,中国对自己的人民做了一项阅读状况检测。根据调查结果,成年人人均阅读纸质图书为4.56 本,与2013年的4.77本相比,略有减少。这个数据远低于其他国家,例如韩国11本、法国20本、日本40本、以色列64本的水平。这个调查结果引起了中国对自己国民阅读状态的高度关注。中国俨然成为一个出版大国。 但是,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相比,中国国民的阅读水平显得落后。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人阅读书籍的比例下滑?有关当局又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来提升国民对阅读的重视?
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,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数量排名第一的是以色列的犹太人。 他们以64本的人均阅读量雄踞世界首位。同样的疑问,他们是如何在众多强国中脱颖而出,成为一个阅读风气浓郁的国家呢?以色列是一个面积不大的小国,在经济、军事、科技的等方面的成就居然与中国不相上下。同样是先进国的中国和以色列,人均阅读纸质图书的比例却如此悬殊,着实令人费解。
(导致现况的原因)
在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中,我们发现中国人民的阅读状况明显下滑。在问及受访者不读书的原因时,获选率最高的选项是“工作忙,没时间”(42.8%),其次是“没有读书习惯”(35.8%)。其他选择较多的选项还有:看电视多、不知道读什么、找不到感兴趣的书等。另外,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沈阳教授分析认为,中国人均阅读量走低,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:一是从小培养的不是阅读习惯,而是学习习惯;二是“应试教育”让孩子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读课外书;三是好书越来越少。日益严重的功利性阅读倾向,也成为阻碍中国人读书的深层次因素。据新华网报道,在全国有限的人均购书中,八成都是课本教材。在各大书店的销售统计中,教材参考、考试辅导类书籍也占了很大比重。不少出版业人士都坦言,很多出版企业都将这些实用类型的出版物作为重要的利润点。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席于友先忧虑地指出,时下,一种新的“读书有用论”正悄然流行,非“有用”的书不读,而“有用”的定义变得非常狭窄。这种功利性阅读的泛滥将会成为未来国民阅读的“敌人”。而根据统计,中国平均每46万人才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,图书馆的严重不足,直接影响着国民的阅读。中国正版书籍价钱昂贵也影响了国民阅读的兴致。
反之,在以色列的犹太人眼里,爱好读书看报不仅是一种习惯,更是人所具有的一种美德。在“安息日”,所有的犹太人都要停止一切的商业活动和娱乐活动。商店、饭店、娱乐等场所都得关门停业,人们只能待在家中“安息”祈祷。然而,唯一允许的,就是全国所有的书店都可以开门营业。而这一天光顾书店的人也最多,大家都在书店里静静地读书。除此之外,以色列人为了让孩子读书,就在书上抹点蜂蜜。他们利用高科技,把儿童书做成有奶香味的书,形式也很丰富,甚至有专门在洗澡时读的书。他们强调向未成年人倡导3句话:“书本是甜的,知识是抢不走的,学者是最受尊崇的。” 以色列国图书的价格虽然非常昂贵,普通以色列人对购买图书却十分慷慨。这个仅有500万人口的国家,是世界人均拥有图书最多的国家,持有借书证的就有100多万人。正因为如此,这个人口稀少、建国时间很短的国家,至今已经拥有了8位诺贝尔奖得主。在以色列,就连犹太人的乞丐也是离不开书的,所以犹太人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文盲的民族。
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、苏州大学教授朱永新指出,阅读能力的高低,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。当前许多国家已经把全民阅读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。中国也应采取多种措施,以提高人均阅读纸质图书的水平,以朝着以色列人均阅读纸质图书为64本的目标看齐。
(如何提升中国人民的阅读状况)
首先,中国可以尝试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投入。公共图书馆没有资金购置新书新设备的报道已屡见不鲜。所以,加大投入是关键。另外,现成文化设施没发挥应有作用的现象也随处可见,所以在加大投入的同时也要利用好现有设施,使图书馆真正发挥为普通大众服务的功能。如德国全国图书馆联网,读者可以在全国借书,免邮费拿到图书。这种方法在中国虽然一时无法做到,但可先在一些发达地区如长三角、珠三角、京津地区实行部分图书馆联网。
其次,多方筹资建图书馆,降低书价促进阅读 也是可行的方法之一。中国的图书馆严重不足,也影响着国民的阅读。中国国民到图书馆阅读的比例仅为11.6%。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广州地区,从来不去图书馆的市民比例甚至也高达近60%。因此,要普及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,在国家有关部门加大资金和人员的投入的同时,还需借助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。在国外大行其道的NGO,即非政府组织在中国也开始生长。由社会力量办图书馆、图书室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。另外,中国图书价格一直居高不下,也为国人所诟病。某种程度上,盗版书的屡禁不止也与正版书过高的价格有关。政府应减少图书销售的中间环节,使书价降下来,让广大低收入群体都能买得起、看得起书。当读者不再为书价而发愁,才可能提升阅读兴趣、享受阅读之美。
中国改革开放的领导人已故邓小平曾说过,足球要从娃娃抓起,其实阅读更应如此!只有娃娃们养成了好的阅读习惯,才能对自身,对国家未来的发展有利。若要做到这一点,就需要学校、家庭、图书馆等社会各界通力协作,共同努力。一项调查表明,中国青少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阅读教材,而不是课外书,这种现象容易导致青少年知识结构的单一化。要改变这种现状,则需要学校及各级教育部门作出不懈的努力。同时,需要改变的是部分学校的图书馆(图书室)无人管、不外借、成摆设、资源浪费的状况。图书馆管理层应充分利用好现有资源,以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。
中国前总理温家宝曾在世界读书日活动中指出:读书关系民族的素质和力量。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,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。一个不读书的人、不读书的民族,是没有希望的。只要我们真正重视并长期坚持培养国民良好的阅读习惯,同时多渠道筹措经费加大投入,多方面改善国民阅读环境,读书就会成为更多人乃至整个民族的基本需要。
同样身为中国前总理的李克强表示,书籍和阅读可以说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,就他个人的经历来说,用闲暇时间来阅读是一种享受,也是拥有财富,可以说终身受益。他希望全民阅读能够形成一种氛围,无处不在。中国全民的阅读量能够逐年增加,这也是国家社会进步、文明程度提高的十分重要的标志。而且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,把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,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,而且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。
(总结)
总结以上资料,要提高中国人均阅读纸质图书的水平,甚至达到以色列人均阅读纸质图书的水平并非无稽之谈。以中国雄厚的资金和办事效率,甚至中国人的积极态度,要改善中国人的阅读状况是指日可待的。